书边事
张乔
调角断清秋,征人倚戍楼。
春风对青冢,白日落梁州。
大漠无兵阻,穷边有客游。
蕃情似此水,长愿向南流。
【译文】角声吹起,在清秋的天空中回荡,征人倚着驻守的城楼眺望。
青冢上草色青青,仿佛春风还在来往,凉州大地上落下了夕阳。
广阔的沙漠再没有敌兵阻挡,僻远的边境有游人来自他乡。
蕃人的民情就像这条河水一样,总是愿意向着南方流淌。
【题解】
书边事,即记述边境情形之意。诗中对“梁州”(当为凉州,河湟十三州之一,在今甘肃武威。唐人“梁州”、“凉州”常误淆)地区干戈消歇、蕃情归顺的描写,与史书所载唐懿宗时张义潮收复河湟诸州时期的情事相合,故本诗当作于公元863至880这十来年间。
唐代边塞的敌情、战事连年不止,以至边界的暂时宁靖,也会激起诗人的兴奋,在清秋中获得春风的感觉。本诗由一闻(“调角断清秋”)一见(“征人倚戍楼”),生出所望所想,且层层扩大递进,流利清畅。尽管诗作有应制颂圣的气味,但意气风发昂扬,仍不失为边塞诗中的别开生面之作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王士祥解读
写边事的诗,多以大漠荒寒或战斗惨烈为主。张乔却独具匠心,为我们展现了游历边塞时所见的另一番情景,让人也能感受到边塞不一样的和谐之美。
这是一首令人耳目一新的五言律诗,表现了民族团结背景下的和平景象。作者首联先从听觉和视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和谐的画面,号角虽然已经吹响,但不再意味着催人奋战,仔细听,在清秋的长空下竟然那么悦耳。“征人”“戍楼”的出现并没有让画面变得悲壮,关键在一个“倚”字,征人靠着戍楼,透着闲适、懒散,与有战事的时候显然是两种精神状态,或许他正在静静地品味号角之美。这个情景不乏高阔深广的壮美,但那气氛却是宜人的。 作者的目光落到了昭君墓上。汉元帝时,王昭君远嫁匈奴,起到了促进边地和平的作用,史书中说:“边城晏闭,牛马布野,三世无犬吠之警,黎庶忘干戈之役。”所以昭君“青冢”的意义主要在于对和平的礼赞。以前说到梁州多是军情紧急,可是现在,夕阳下的梁州也有一派和平景象。“春风”与“白日”衬托出了安定,当然这里的春风并非真正的春风,而是为了对应“青冢”,“青冢”与“梁州”则烘托出了开阔的视野。
因为和平,大漠也成了通途,以至于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有了游客,也就是说,曾经的战场成了如今观光的地方,进一步渲染了和平时期特有的美好。看到眼前的流水,作者有一个美好的祝愿,希望蕃汉之间永远和平。
纵览全诗,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对自己的见闻、感想进行了细腻的表达,展示了一幅安宁祥和的边塞图,意境高远,韵味无穷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专业配资论坛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